国有难

操戈披甲

人有危

?士众?争先

还记得正月十五团圆日

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吗?

↓点击链接重温出征现场↓

大连名“白衣战士”出征

目标:医院!

他们被中宣部授予

“时代楷模”称号

9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作为全国单次派出规模最大、最早支援医院的医疗队,不顾危险,与时间赛跑,同疫魔较量,用生命护佑生命,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庚子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

辽宁医务工作者

主动请缨、逆行而上

仅用4个小时就组建起

支援医院医疗队

医疗队成员主要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涉及全省14个市、名队员。其后又增加了中国医院人员,总人数增加到人。

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不顾一切与死神“赛跑”,在国家标准方案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辽宁医疗队COVID-19感染的诊疗方案,根据每个病人的特点提供个体化治疗,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坚持身心同治、中西并重,将共情医学理念应用到患者的治疗中,想方设法照顾病人的情绪,给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正是这个团队的科学救治、用心守护,使得患者迅速康复。3月25日,A5病区实现患者“清零”,医院首个患者“清零”病区,为武汉市按下重启键作出了贡献,并以“建制最大、投身最早、建设最快、收治最多,死亡最少”的成绩在湖北武汉的抗疫斗争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用大爱与担当

筑起生命守护线

“这份褒奖属于每一个勇敢、正直、善良、担当的中国人,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誉,我们唯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负荣光、不负期待!”9月23日,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医疗队总指挥、大连医科大学校长徐英辉激动不已。

去冬今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而上,架起了“爱的桥梁”。全国单次派出规模最大、最早支援医院的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不顾危险,奔赴抗疫一线,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辽宁精神;他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同时间赛跑,与疫魔较量,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用大爱与担当筑起一道道生命守护线,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分秒必争的急先锋

对于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来说,在雷神山“战疫”的53天,注定会成为他们永生难忘的经历。

2月8日,元宵节。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启程奔赴抗疫一线。那一天,刘秀梅记忆犹新。

刘秀梅是大连医院急诊ICU护士长,由于科室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起初并没有被选入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后来因临时增加支援力量,在出发前几个小时她才接到通知。刘秀梅没有丝毫迟疑,迅速交接手头工作,背上行囊奔赴武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那时疫情刚刚发生,前方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危险,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有的队员瞒着父母奔赴一线;有的队员夫妻双方都是医护人员,同时报名请战;临行前,一些队员甚至写好了遗书,给家人留下银行卡密码。”徐英辉提起医疗队组建的过程感慨不已。

当天,辽宁仅用4个小时就组建起支援医院医疗队,成员主要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涉及全省14个市、名队员,其后又增加了中国医院人员,总人数增加到人。

星夜疾驰,同时间赛跑。

从接到通知到报名集结,再到抵达公里之外的抗疫最前沿,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用了不到24小时;医院,将空荡荡的A13病区建成达标并第一个实现接诊,用了不到72小时;从第一个病区接诊,再到接管的17个病区全面接收患者,只用7天时间。

夜以继日、分秒必争。

大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科副主任李艳霞,医院辽宁医疗队专家组组长,也医院首个开诊的A13病区主任。她说,刚到时,病区建设尚未完工,但为了尽早收治患者,他们边建设、边验收、边使用。

“我们10个小时内就将空空如也的A13病区布置成了可收治病人的标准病房。不到两个小时,就收治了34名患者,压力和忙碌可想而知。”李艳霞说。

从接收第一个病区开始,医疗队中无论是领队、主任、护士长还是普通队员,都成了搬运工、安装工、清洁工。他们昼夜奋战,困了就坐在凳子上打个盹,饿了就蹲在仓库外吃一口,毫无怨言。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全力救治病人,其他的都不重要。”李艳霞的话道出了医疗队员的心声。

救治患者的主力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始终把病患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惜一切代价。

医院医院形式采用模块化设计,规划1张床位,共有32个病区。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接收了17个病区,后期增至18个病区,承担了半数以上的诊疗量。

“我们接诊的患者将近一半为重症患者,其中80岁以上的占10%,他们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方言较重,沟通起来非常困难。”医疗队副总指挥、锦州医院院长李振医院奋战时面临的困境。

辽宁医疗队始终守护在患者身边,不抛弃不放弃,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医疗队坚持身心同治、中西并重,在国家标准方案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主持制定了辽宁医疗队COVID-19感染的诊疗方案,并推出2.0版、3.0版,根据每个病人的特点提供个体化治疗。

98岁的胡汉英是全国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辽宁医疗队的精心治疗下最终痊愈出院。

大连医院医生范蓉参与了胡汉英老人的整个救治过程。“老人入院时不仅有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且患有低蛋白血症、心衰、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范蓉说,他们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根据老人每天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思路,整整16天、个小时,陪老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全力治愈,精心护理,细心疏导。

“由于恐惧、得不到家人陪伴等诸多因素,很多患者产生心理问题。辽宁医疗队组建辽宁樱花心理援助青年突击队,在所有病区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医疗队联络员、时任省卫生健康委应急处副处长李壮说。

在与病魔的对抗中,信心是最好的良药。辽宁医疗队将共情医学理念应用到患者的治疗中,想方设法照顾病人的情绪,给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医院,很多患者在隔离病房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有患者在给队员的感谢信中写道:“当医院,被医护人员搀进病房的那一刻,就感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正是因为你们的大爱,我才能看到灿烂的阳光”。

科技“战疫”的践行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辽宁支援医院医疗队是抗击疫情的急先锋,是救治患者的主力军,亦是科技“战疫”的践行者。

医院设计的特殊性,医院不同工作区域之间,前期只能用对讲机进行沟通,用手机视频分享病例资料,影响诊疗效率。

辽宁医疗队进驻医院后,徐英辉迅速与后方联系,已退休的大连医院杨医院专家团队自主研发了“医疗音视频实时互联系统”,昼夜兼程赶到武汉,加班加点为医院安装实时互联系统,使医院实现了多点、多地“无接触、无障碍、不间断”交流。

“音视频实时交互系统大大提高了医、护、患之间的信息共享效果,医疗队可以将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于救治病患,诊疗也更细致、更高效、更科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徐英辉说,该系医院得到推广和使用。他们筹集万元左右资金,将辽宁医疗队的技术、设备无偿捐赠给医院医院,为武汉保卫战贡献辽宁力量、辽宁智慧。

辽宁医疗队以“建制最大、投身最早、建设最快、收治最多、死亡最少”的成绩在湖北武汉的抗疫斗争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山河无恙如初见

向“时代楷模”,致敬!

本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eishene.com/lsfz/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