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方方日记现在已经沦为攻击中国的政
方方,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谁了。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去搜索一下,她的百度百科上这样写:方方,本名汪芳,女。汉族。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成长于湖北省武汉市。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年正月初一开始,身在武汉的作家方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封城后她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武汉日记”一经发布,迅速流传网络。支持者认为她仗义执言;非议者认为她“传播负能量”。 简单的说,方方是湖北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家。在武汉封城后,她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每天发一些和武汉相关,和疫情相关的“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些所见所闻中,显然带着些刺,带着对政府的批评。 在中国,无论你什么立场,只要你和政治沾边,参与到公共讨论中去,基本就会被喷。有时候是五毛喷你,有时候是公知喷你,有时候则是两边一起喷你。 而方方整个武汉日记,全都在参与政治讨论,所以不被喷是不可能的。 其实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时间往回倒一个月,我们互联网还是支持方方的占大多数,你去翻翻方方那会儿的微博评论,下面基本是清一色的支持: 后来出现“一个高中生致方方的一封信”,也在网上被批得体无完肤,大V网友纷纷支持方方。 就连近来爱国情绪非常强烈的知乎平台,下面都是骂那个高中生的答案: 其实很好理解。 方方长年在武汉,看的是武汉写的是武汉,而疫情发生后,武汉乃至湖北确实发生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魔幻事件。 如果你们回忆回忆一个月乃至两个月前自己是什么情绪,就完全能理解公众对方方的追捧。 每天是不是难过得想哭? 是不是恨得牙痒痒? 是不是希望有个人出来,帮你把你想说的话给说了? 这就是方方日记在那段时间扮演的角色。 说实话,相比那会儿绝大部分刷屏文章,方方的文字已经是相对理性克制的了。里面没有太夸张的谣言也没有太渲染情绪的文字——那会儿我们是需要这样的文字的。 一方面,方方曾经是作协主席,而湖北省作协主席是厅级干部,她的批评比别人的有用。 另一方面,公众也需要一个情绪出口,需要有人帮他们把话说出来。 所以那会儿,大部分人认为方方勇敢,支持方方。 但如果你现在再去看方方的微博,会发现虽然一直有骂人的评论在被删掉,但前排的评论,依然全部都是在骂她的。 有的是直接骂,有的是阴阳怪气,而无论哪种,基本都是上万乃至数万的点赞。 还有更多网友,并不只是嘴臭。 他们恨不得方方死。 比如有人说方方早前说自己的日记是约稿,就证明了整个日记都是反华人士出钱请方方写的。 这我可以帮她反驳,因为方方早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了,这是《收货》杂志主编约的稿。 现在又有网友扒出方方有六套房子,住的是别墅: 方方自己回应说“我们法庭上见”,也转发了对自己有利的解释。 我不是做地产法的,没办法判断这件事,对簿公堂肯定是把事情搞清楚的最佳方式。 但照现在这个趋势,揪方方的小辫子这一运动会持续下去,一直到真的揪出来为止。 方方从很多人口中的“英雄,应该感谢的人”,一下变成了全民公敌,人人喊打,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为什么? 这当然和现在国内抗疫形势转好有关。昨天武汉正式解封,就是标志。 但真正的导火索,还是一则新闻: 方方日记的英文版已经翻译好准备出版,在亚马逊预售了。 德语版也已经上架在预售了: 我正好懂一点德语,这上面写着的是: “被禁止的日记,来自新冠危机开始的城市” 而在介绍方方日记的外媒文章里,则赫然写着: 这显然不是事实。 无论是“被封禁的日记”还是“监禁生活”,都带着一种浓浓的政治迫害意味,但事实上我们知道方方老师还住在自己家里,每天发微博,现在武汉解封了也和别人一样出去玩,和“迫害”实在沾不上边。 而且这日记,从写就,到翻译再到出版也实在太快了点。 她的日记一共有近60篇,超过20万字,从3月25日最后一篇日记到现在,也就十几天时间。 十几天时间翻译、洽谈、签合同、出版,是一个很夸张的速度,一个类比是刘慈欣的《三体》花了近六年的时间处理这些事务。方方这个速度,实在是快得有点过分了。 一方面是书籍介绍字里行间对中国的抹黑,对“政治迫害”的暗示。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出版商几乎是以抢新闻的状态在把《武汉日记》光速出版。 所以很多人会心生反感。 况且,就算抛开动机只谈内容,其实方方日记也不是一本适合集结成册,出版成书,甚至翻译成多国语言的书。 因为它说到底是日记,日记有时效性,在写就的时候因为当时的种种限制,会有很多谬误在里面。 因为方方说到底不是一线抗疫人员,并不因为她在武汉,知道的就比我们多多少。况且她的文章里,充满了“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朋友给我发来视频”、“一个朋友给我发来照片”。 方方自己也承认,她的信息源并不多,主要就是几个医生朋友,或者同事同学邻居,做不到全面也不需要全面。 但就这样在家里写作,她还是把“殡仪馆满地的手机没人收拾”、“已经去世但其实还在抢救的护士”当作事实写了出来。 还是像下面这样,写出了许多可怕的句子。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无限放大微观悲剧是主流,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被忽视,都害怕自己成为那个“家人都死光了被拖走的人”,害怕自己成为那个“医院过道上没人管”的人,所以类似这样的文章备受追捧。 这样的描写是对是错,我不评论。退一万步讲,就算如某些人说的,那其中有些夸张性描写,在当时反而能倒逼政府更高效的工作。 但也仅限于当时的环境的下,是有时效性的。 大家在看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eishene.com/lsfz/5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浩克或许已经和马面雷神互怼过电影宇宙这一
- 下一篇文章: 壮丽70年middot奋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