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名援鄂医疗人员和一个孩子的父亲,在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天是世界卫生日, 向每一位医疗工作者致敬! 当很多人觉得这个特殊的假期过于漫长,每天盼着宅在家的孩子们快点开学的时候,有一群人却不得不告别自己亲爱的小孩,逆行而上。 在2月的推文中,我们曾邀请了几位专业医师来聊聊他们的日常防护经验(??我们采访了4名医师,谈谈日常及特殊时期如何做好家庭防护消毒),一起参与其中分享的姜医生当时还说起自己的不少同事也加入了援鄂的医疗队伍中。 当时我们谁都没想到:三天后,他本人也站在了医院。 然后就是连续45个日夜,想念孩子的时候也只能在视频中见到彼此。当小朋友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他总是要故作轻松地回答她:爸爸很快回来,你要听妈妈的话。 而实际上,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哪天会结束工作,启程回家。 上图:工作中的姜医生, 把太太和孩子名字写在防护服上 出发前,医院的紧急指示只有一句话:请在今晚收拾好行李,随时待命。 所幸的是: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努力,援鄂医疗队如今已全部顺利回到上海。在这个向医护人员致敬的节日,我们请到平安归来、正处在集体隔离期的姜医生,来分享这段难忘的时日,他作为医护人员在"医院"的所见、所感,以及一些真实的救治经历。 本期嘉宾:姜医生 医院主治医师 于年2月,赴武汉。医院执行抗疫医疗任务。3月31日回沪,援鄂总历时45天。 01.逆行,说走就走 当真实的武汉在我眼前 我们是2月15号上午接到出发指令的。下午1点集结,当晚7点多就飞抵武汉了。 到那边的第一印象是极度寂静,整个武汉天河机场的候机厅除了我们没有其他人。 武汉刚下了大雪,气温-3度。出机场时,遇到一些穿着迷彩服的人迎接我们,然后上大巴。从机场开往驻地的大巴上,我从布满雾气的窗户往外看,感觉整个武汉仿佛突然被关机了一样。 一个多小时的路上,几乎没有看见一辆行驶的汽车,更没有行人。路灯很昏暗,路边很多私家车无序地停放着,仿佛是瞬间被人遗弃的。 当时脑海里开始对这次的疫情有了很真切的感受——“灾难”! 编者问: 当时这些情景, 有留下照片记录吗? 刚到的时候心情比较紧张、压抑,只是到处看,并没顾上拍照。 图片来源:电影《我是传奇》 当时内心还是很忐忑的:我们的行李有多个箱子,里面有大量的医疗器材、药品,还有PPE(个人防护装备)。大家主要在担心这么多的装备,能否顺利到达机场,是否会在路上有闪失。 在等待的几个小时里,我们三三两两在驻地大厅交流此次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对策,互相打气。等所有的行李搬好,已经是凌晨3点。 进入房间后,里面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消毒剂味道。房间里的电视柜、茶几、写字台、卫生间的台面,甚至是衣柜的门,因为刚刚喷洒过消毒剂,全部是湿的。 于是开窗通风,用纸巾把所有物体表面全部擦干,准备洗漱休息。发现没有热水,只有冷水和冰水。因为空调不能开,就把带来的羽绒大衣压在被子上睡觉了,当晚房间温度是6度。 02.序曲过去,才是真战场 第二天(2月16日)一早,我们出发到医院。尽管阳光明媚,但武汉街头依旧空无一人。偶尔看见远处民宅门口坐着一个戴着口罩的老人看着我们的大巴驶过。 半个小时后,路边开始出现医院的指示牌,提醒我们目的地快到了。 下图:医院的路边标示 接下来,便是第一道、第二道警戒线,身穿白色连体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开始出现在路边。再接着,同样全副武装的建筑工人也慢慢多了起来。 忽然间,一片白色映入眼帘,医院到了。医院,不如说当时还是一大片建筑工地吧…… 下图:在建中的医院 病房分为A、B、C三个区域,其中A区已经先行投入使用,但工人依旧在继续施工。那边的工人除了佩戴口罩,还穿着连体的防护服。 整个医院的病房均为负压病房,结构和使用要求,医院环境有比较大的区别。于是我们花了一些时间熟悉病房的结构布局以及各条通道的关系。并对我们病区在整个医院的位置以及工作时所要走的通道进行了解。 同时,还进行了雷神山电子病历系统的培训,如何登陆系统、如何建立及书写病程记录、如何调阅化验报告单等等。 下图:医院的"负压"病房 2月19日,我们开始收治病人。
三天前还只是空壳的病房,经过大家的努力,收住患者以后,已经完全换了一副面貌。夜班护士有条不紊地记录着护理信息,把需要完善的事项也一一记录下来。值班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只不过这次我们都穿着“太空服”。简单自我介绍以后,我们逐个走过每一间病房,透过窗口观察患者的情况,有还没睡的患者和我们招手,我们就来到床边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询问病史和诊治经过、目前的感觉等等,工作模式渐渐开启。 几个小时很快过去,护目镜里的雾气聚成水珠滑落下来,鼻梁、耳朵、指关节被装备长时间压迫的感觉渐渐明显起来。到了换班的时间,一脱、二脱、三脱,按照细心的护士们贴在墙上的步骤,我们对着镜子小心翼翼地脱下层层防护。冲洗、更衣,换上新的口罩,躺在休息室的床上,已是凌晨3点,能隐隐听见外面工程机械的声音。 03.装备,比计划中更严格; 现实,比想象中更残酷! 我们在雷神山进舱和患者接触,所佩戴的是二級防护——主要是N95医用口罩,外加一个外科口罩。佩戴两层口罩确实会很闷,个把小时后脸上就被勒出印子,就像大家在网络上会看到一些医护人员工作后脸上一道道深深的印子。 在隔离衣外面加穿连体式防护服(俗称大白),佩戴两层外科手套(打针灸时要戴三层)。 然后,在防护服外面再穿外层鞋套,最后再佩戴护目镜。如果要给患者进行核酸试验,采样时需要再外面戴上面屏。 对了!防护服里面还有两层帽子!所以全套装备总共是:帽子+口罩+帽子+口罩。 刚开始的第一周,外面还是冰点,不能使用空调,防护服不透气却也不保暖。而后期气温又升到20度,出来后里面的手术服全都湿透了。 在如此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全副武装会令人感到呼吸更加困难,而且护目镜会起雾,视野容易受到限制。护士们戴着手套打针,手感全无。 另外,在舱内的体能消耗很快,而且几个小时是不能上厕所的。 为了最大努力保持健康的身体,我们会注射胸腺钛来提升免疫力,毕竟此刻,我们不能病,不能倒。 04.最小的患者, 也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在上网课 我们医疗队遇到的年龄最小的确诊者是一个13岁的女孩,她和妈妈一起入住了医院。医院接受隔离治疗,是一个典型的家庭聚集性案例。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并没有表现出焦虑和恐惧。而是跑来问我们同事:住院期间是否可以上网?因为她需要参加学校的网络课程。 去查房时,经常会遇到她正在认真听网课。她的床上铺满了各种学习书籍和辅导材料,让看到的医生们都非常感动。小小的孩子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乐观力量。 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他们全家都已经痊愈出院。她和妈妈是同一天从雷神山康复出院。 尽管每一天,医护人员在体力上都很劳累,脑力上不断遇到各种挑战,但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医治,也是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编者问: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 会不会也想念自己家的娃? 当然会咯!我女儿今年六岁,幼儿园毕业班了。现在上海的开学时间还没有明确,也不知道会不会直接变小学生了(苦笑)。 前面提到防护设备带来的各种困难,其实在精神层面上的压力是另一种困难——长时间离家,又感受到空气中压抑着的那种气氛,人的情绪也很容易低落。 好在我们队伍人比较多,相互之间互动比较好,有几个比较会调动情绪的,另外我们的物资补给做得比较好,我们的带队领导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武汉的时候,只要回到驻地不管再累都会打个视频电话给家人,和女儿聊聊天。 我太太是一位钢琴老师,也亲自教女儿弹琴,平时免不了因为练琴让亲子关系濒临危机。听说我离家后,只要跟女儿说"你好好练琴,等爸爸打视频来的时候要听你弹的",练琴也变得比以前认真了,母慈子孝。 这几天虽然回到上海了,暂时还是只能通过视频见到她,告诉她为什么爸爸还没回家,也提醒家人继续注意防护。快了快了,还有十天不到就可以回家了! 尾声…… 这几十个日夜,虽然接收了无数病人,也遇到过生离死别的场面——我记得有位6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照顾病中的老伴自己也被感染,而老伴最终还是离世了……老太太在住院期间,情绪也十分低落。 ——但就像前面说到的小女孩全家一样,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少病人住院期间也会和医生们交流、聊天,从他们身上也见证了很多乐观开朗。 下图:康复出院的患者与医生们的合影 每位从医院康复出院的患者还会收到特制的出院证明,彼此鼓励打气。 下图:武汉医院出院证明 姜医生的专业建议: 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坚持日常防护? 感恩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医疗团队们的努力!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正在逐步恢复正常的节奏。 但还是建议大家:坚持做好防护,没有到官宣解除警报的那一天,绝对不要掉以轻心。 虽然不需要像我们医院工作时那样全副武装式的高防护级别,但还是请记得: 1.正确佩戴口罩 2.做好手部卫生工作 比起佩戴口罩,手部清洁是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所以,任何时候请一定要记得:勤洗手! 医院脱下装备回到驻地,每个人都需要用消毒药水喷洒全身,包括鞋子。所以,除了坚持佩戴口罩,使用一些日常的消毒来预防接触传染也是很必要! 这份经历是我人生中实在太特殊的一段日子,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经验虽宝贵难得,但更希望这样的危难时刻不会再与我们人类相见。 同时,也深深缅怀在这次疫情中逝去的生命。 感谢为抗疫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们, 请为医护人员们点亮"在看"吧! 策划:MissYoga 撰文:小道姐姐 照片提供:姜医生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eishene.com/lsjp/5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资讯赛尔号5雷神崛起领跑票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