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本周日冬至...

每年冬至前后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奇景如约而至!

一年一度!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根据多年经验

每年冬至前后,每天下午4时左右

准能拍摄到“金光穿洞”的效果

每天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

这就造就了北京甚至全国摄影发烧友的狂欢

为了能抢占有利机位的“战略高地”

许多摄影爱好者从下午1时就开始守候

有人甚至上午10时就进入公园寻找最佳机位

可谓“为求金光,风雨无阻”

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来了——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到底是玄幻的神来之光,是高深的天文原理,还是简单的光线现象?”

“实际上,这就是个美丽的巧合。”

没有任何一本历史资料提及过任何有关桥与光线有关的记载...

工作人员说:这其中并没有天文学的原理,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景观,因为冬至前后,太阳高度角到了最小的时候,它的光线呈现一种斜长的光影,能照到平时找不到的区域。在冬至前后一两个月,都能看到墙洞金光照耀的美丽景色。

(金光穿洞示意图▲)

当然这样的“金光穿洞”

仍然是一年只一次不可多得的绝妙之景

不光摄影爱好者疯狂

每一位看过“金光穿洞”之景之人

无不感叹其绝妙如斯的天赐之景

(高中地理题原型可还行?▲)

在每年冬至前后的几天里

十七孔桥的17个孔洞

就会被落日的余光

全部照亮,呈现十分壮丽景观

(图源:图虫)

香槟色的桥洞被夕阳染上一抹金光

慢慢地变成橘红色

乍一看

还以为有人在桥洞里点亮了盏盏明灯

(图源:微博夏野草)

而为了记录这一美好瞬间

据说,每年这个时候

半个京城的人都会拿着相机去拍照

现场简直堪比春运!

(图源:微博哥是雷神托尔)

“金光穿洞”胜景通常出现在

下午16:00以后

最佳拍摄地点在湖心岛的西侧

(图源:微博只为你的微笑你懂得)

(图源:微博幽幽香气袭来)

金光穿洞已至,美好的事情就要发生

其实

颐和园不仅有如此神奇的十七孔桥

还有大大小小很多非常奇特的桥

现在就跟着小北来开启一段探秘之旅吧!!

最长的古桥——十七孔桥

那咱们就先聊一聊

这拥有“金光穿洞”的十七孔桥

(年老照片,佛香阁还未修复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中

始建于乾隆年间

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

(民国时期老照片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桥长米,宽8米

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

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

桥栏望柱上的石狮共只

比卢沟桥的石狮还要多

最多的一个望柱上

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狮子

(现在的十七孔桥图源:图虫)

桥栏杆的两头还各有两只石刻异兽

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

乾隆最钟爱的石桥——知鱼桥

(图源:网易摄影寸劲儿)

知鱼桥就在颐和园后御道

最东侧的谐趣园内

建于乾隆时期,是乾隆最钟爱的石桥

(图源:新浪博客老猴子在颐和园_)

连接佛缘的圣洁之桥——接引桥

接引桥位于排云殿西侧的清华轩院内

进得清华轩垂花门

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这座接引桥了

此桥为单孔石桥,上有汉白玉桥栏杆

接引桥架在一个八角池上面

八角池称之为“八角莲池”

池水象征佛教的八功德水

这座桥象征着连接佛缘净土

(清华轩的前身:罗汉堂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因为清华轩乾隆时期是五百罗汉堂

罗汉堂南门正对的就是接引桥

年不幸被烧毁

慈禧重建时改为住人的清华轩

石桥就保留了下来

最善变的桥——辅桥

颐和园东堤最北侧有两座桥

一座“闸桥”、一座“辅桥”

两座桥穿过“文昌阁”就能看到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两桥并排,闸桥高、辅桥低

此桥建好后很少用到它

至今桥面上防滑纹饰还历历在目

(光绪二十三年绘制的“辅桥”在颐和园大墙之外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慈禧修建颐和园时将此桥圈出了颐和园

直到九十年代

颐和园东墙外扩把它又圈了进来

最不是桥的桥——北宫门外石桥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现在已是一片绿地的石桥

昔日桥下走水,如今沟满壕平

(老照片,当年为三孔石桥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最美的桥——玉带桥

(图源:图虫)

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

建于乾隆年间

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

镌刻着“玉带桥”三个字,为乾隆御笔

(光绪二十三年所绘玉带桥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桥的两侧各有楹联一幅

东侧: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西侧: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最有诗意的桥——柳桥

(图源:图虫)

柳桥位于西堤的最南端

始建于乾隆年间

名称取自杜甫诗句“柳桥晴有絮”

此桥的桥亭毁于年,后重建

(乾隆年间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界湖桥看似木桥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此桥原名为“界湖桥”

是昆明湖与西湖的界桥

而且在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木桥

大概在光绪朝颐和园重修时新建

(清末绘画上注明现在的“柳桥”是“界湖桥”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桥基为花岗岩条石

栏杆为青石望柱和栏板

桥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顶桥亭一座

四周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

梁枋绘有苏式彩画,桥下有方桥洞

两侧桥肩下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

为颐和园唯一的五孔石桥

最赏心的桥——练桥

(图源:图虫)

练桥建于乾隆时期,光绪年重建

此桥位于西堤平桥北侧,为单孔石桥

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顶的桥亭

“练”是白色的丝织品

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

站在练桥上面观望

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

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

都能一一收入眼帘

(图源:图虫)

夏日练桥西面的藻鉴堂湖中

盛开着一片片红白荷花

乾隆时期这里就是观荷花的好地方

最有情趣的桥——七折桥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七折桥位于万寿山西麓

和荇桥一样也是链接小西泠的桥

只是荇桥在万字河的南端,七折桥在北端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七折桥为木桥,顾名思义桥面有七道弯

折桥的小小变化就改变了直桥的呆板

倒也增添了几分情趣

最高的单孔石桥——寅辉城关石桥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此桥位于后御道寅辉城关西侧

石桥高架在涧沟之上

是颐和园最高的单孔石桥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桥建于清漪园时期

为石质,单孔,高有十数米

桥拱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杆为罗汉板

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古桥

桥面和栏杆都用木头包围保护起来

最小的桥——无名旱桥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穿过十七孔桥是龙王岛

不要认为小岛上就没有桥了

在涵虚堂西侧的叠石之上

有一座真正的“半步桥”

(图源: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其长度和宽度

远比谐趣园内的“半步桥”要小

堪称颐和园里最小的石桥

此桥就是一块板,没有名字

长约一米宽有四十公分架在叠石之间

很少有人会去走,所以很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eishene.com/lsjp/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