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逆行者rdquo访谈
有效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190329/7007754.html编 者 按 从1月24日到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教师、医护员工先后驰援湖北武汉,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留下了一个个“最美”的身影。在这一支支援鄂队伍中,有一些同学们熟悉的面孔、年轻的面庞,或许你有着他们的联系方式,或许你在微博、“朋友圈”上时常看到他们的动态。他们,就是我们的授课教师与“班导师”,以及这两年刚刚毕业、走上临床不久的学长学姐们。他们的“负重前行”,更让我们感受到“岁月静好”背后,是无数医学前辈的赤诚守护。如今,春暖花开之际,他们平安归来,就让我们通过访谈走近这些身边的“逆行者”,聆听他们最真实的抗“疫”经历与感受—— 陈国立,男,年出生,中共预备党员,交大医学院届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医院手术室护士。2月19日至4月5日,随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湖北武汉。作为仁济医疗队感控组成员,医院B区ICU开展了ICU进出人员防护服的穿戴、培训、检查,院感流程的制定、防控指标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 “国家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医院赴雷神山医疗队中年龄较小的队员之一,但铿锵有力的话语,尽显学长作为一名医学青年的情怀和担当。而在“雷神山”的近五十个日日夜夜,他也以自己的沉稳内敛、训练有素,和感控组的各位老师们共同担当着一线医护人员的“守护神”。 Q:学长您好,大年二十九的时候,医院“众志成城抗疫情,仁术济世献大爱”的倡议书,便第一时间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加入到支援武汉的队伍中去。您能告诉我们支撑着您奔赴抗疫一线的“初心”吗?A:报名援鄂的“初心”,就像当时我发过的一条“朋友圈”状态一样,首先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国家遇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肯定是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同时,作为一名交大人,我想到了“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虽然这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系数比较高,但若是参与到抗疫保卫战中,我也不会过多地去考虑自己的得失,这可能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吧。另外,作为一名“仁济人”,医院工作后一直接受到“仁心仁术、济世苍生”理念的熏陶,这种大爱精神也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在朗读医学生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时的那一份心潮澎湃。所以,无论是从一名中国人、一名交大人,还是从一名仁济人来讲,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肯定是义无反顾地冲在一线。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护士的“初心”。 Q:在您奔赴战“疫”一线的时候,有过对于自己的担心吗?A:我自己的担心还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我父母的担心。一方面,父母觉得我年龄比较小——我是届毕业生,今年也刚满24岁,可能算是在这一批援助武汉的队员里年龄比较小的一位,而前方也有比较高的风险,所以父母比较担心我在前线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另外,我和父母共同担心的就是前线的物资是否充沛、能不能得到完整的防护。因为报名的时候还是在过年之前,那时正好处于疫情快速发展阶段,也面临着口罩脱销、防护用品脱销、消毒用品脱销的状态。不过也还是像刚才所说,因为怀有一份作为医护人员的“初心”,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对于安全问题和职业防护问题,医院这样一个大后方,肯定会给我们做好后勤保障的。 Q:您是缘何加入医疗队感控组的呀?A:医院里都有一个院感防控部门。可能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院感部门主要是保护患者、防止出现院内感染爆发;医院,院感工作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好医务人员不受新冠病毒感染。我之所以会加入到感控组,是因为我来自手术室,在手术室工作会有比较强的无菌观念和隔离观念,因而医疗队指派了我们这一部分人加入感控组,协助院感科的专业老师开展工作。 Q:医院每天的感控工作,医院日常的手术室工作有哪些不同?A:在手术室的话,因为医生做手术一般都在白天,所以工作基本上以白班为主(早上8点到下午4点左右),即每天在一间手术室里,和我的巡回老师、麻醉医师,手术医生共同完成一整天的手术。在雷神山的话,护士的排班是4个小时一班,因为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如果上8个小时的话,可能会导致体力不支;但我们感控小组人员配置不多,所以是8个小时一班,分为早班(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中班(下午5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和晚班(凌晨1点到早上9点)。医院,也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上这种熬一个通宵的大夜班。 我们医院的时候,和想象中是不太一样的。重症监护室(B区ICU)当时还只是一个很大的、空空荡荡的房间,只有几张病床,我们在收治病人前要先进行重症监护室的建立工作,并做好“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的划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分区可能并不是非常明显;但是对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分区一定要非常明确而严格;病区内的通道也是单向的,病人进出的通道和医生进出的通道一定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些设置,才能避免或减少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我们还要进行院感管控流程及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打印出来张贴在墙上,让医务人员可在紧张或不知所措的时候,能够及时从墙上看到每一步需要做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医院B区ICU建设的前几天,我们的工作也是非常忙碌,有好几次都是在凌晨1点还要开视频会总结一下今天到底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事情第二天需要再加强一下。在整个ICU建设起来后,就进入了日常的工作节奏。感控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强度也比较大。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每一位医护人员在进入“红区(隔离病房)”之前,都必须采取二级及以上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N95口罩、隔离衣、防护服、鞋套等等。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他们穿脱防护用品进行培训和考核。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很多都没有穿脱防护服的经历,医院也很少遇到需要穿着防护服才能接触的患者,所以我们需要教会每一个人各种防护用品应该怎么穿脱;而入舱前,我们会逐个检查,确保他们所穿戴的防护用品是完整的、有效的,才会允许他们进入隔离区。如果检查出他们穿的衣服上有一丁点小洞,或者是哪里有个破损,或者是口罩的气密性测试不合格的话,我们都会要求他更换之后才可以进入隔离区。相对来讲,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是在比较清洁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时候的风险还是可控的;风险更高的还是在于出舱时脱下防护用品的过程中,不可能像平时一样把防护服直接脱掉就走出去,因为衣服上可能已沾满了新冠病毒,所以需要在专门设立的脱衣间里,把防护服以及所穿戴的防护用品脱掉之后才能出隔离区,随后洗完澡才能回到入住的酒店里。在脱下的过程中风险是很高的,做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如果在衣服上撒一点面粉,脱下衣服的时候这些面粉肯定会被扬起来,如果我们的衣服上沾了新冠病毒,在脱下时也会被我们掸起来悬浮在空气中,可能形成气溶胶悬浮在周围。所以头等大事是必须保证医护人员在脱卸防护用品的过程中没有被污染,我们就会24小时安排人员在脱衣间里,指导并帮助他们按照流程规范一步步做,比如每一件该怎么样脱,该先脱哪一件,脱完这一件之后该做些什么。如果在脱防护用品时,发生防护服不慎碰到了手臂等类似职业暴露,这时我们就会协助他们采取一些紧急的处理措施。 △仁济医疗队感控组“全家福”除了个人防护流程外,还要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比如,在护理患者的时候,手被针刺到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在接触患者的时候,突然发现防护服破了,该怎么办?如果在舱内的话,感觉有点难受、可能要晕倒了,又该怎么办?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我们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细节,然后制定出预案,让医护人员如果发生了这种紧急的情况,也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 此外,我们还会进行一些院感指标的监测,比如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等,因为一定要做到经常洗手,才能防止病原体传播,所以手卫生就是一项指标,必须达到一定的执行率才是合格的。还有,根据前面所说的分区设置,隔离病房(污染区)里是一个负压系统,有这样一个负压的存在,才能使室外压力要高于室内,病人呼吸过的、相对来说富含病毒的空气就不会随着开关门跑到外面来。而为使病房空气处于流通状态,会通过新风系统不断向里面输送新鲜空气,并通过回风口过滤,将病房内的空气排出去。这些负压系统、新风系统的监测也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这样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 总之,个人防护要做得非常严格;而每次推开“红区”那扇门进入到工作区域,我的心里也会有一点紧张;不过一旦沉浸到自己的工作里,这种紧张的情绪也会逐渐放平缓。 Q:如您所说,感控工作的强度是非常大的;那您又是如何适应这些新任务、克服这些新挑战的呢?A: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感控组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医院院感科傅小芳老师,她起到了统揽大局的作用;而我的学长、医院手术室主管护师黄一乐老师也会带领我们把任务和工作分配好。我刚开始面对这些繁杂的工作会有一些无所适从,但有傅小芳老师统筹,有黄一乐老师把这些任务详细地分解,还是能够逐一去完成、逐一克服困难的。之后,随着对日常工作的逐渐熟悉,也就更加适应了。 Q: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医院的工作中,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的经历吗?A:医护人员的合作,医院的确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举一个例子,我们医院成功利用ECMO技术(人工膜肺氧合)救治了一名病情非常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对于这样一名患者,首先需要呼吸科医师对他肺部的情况进行评估;而具体治疗中,需要麻醉医师给予患者合适的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需要超声医师对患者肺部、心脏的情况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需要护理同仁给患者做俯卧位通气,也需要专门的“ECMO小分队”不眠不休地对患者进行特殊的照护。医院,通过这样的多学科合作,大家心都往一处使,凭借自己的所学所能,目的就是能够更好、更快地救治患者。又比如,患者突然发生了窒息、心率下降或其他一些紧急情况需要插管,麻醉医师也是24小时待命,会随时冲入病房为其进行评估、治疗。其实,团结与协作,不仅是院感小组成员间、医生护士间,甚至还有与每天进舱的保洁工作人员间。我觉得大家都是“战友”。 Q:我们也了解到,您在3月8日下午医院宣誓入党。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经历与感受吗?A:医院火线入党,从我个人来讲,真的是值得我一辈子骄傲的事情。大年二十九晚上,医院发出的倡议书,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是义不容辞、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希望能加入到支援武汉的队伍中去。而到了武汉之后,看到无数党员同志率先垂范,临床一线最危险、最艰苦的岗位,始终是党员同志冲在最前面,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党员的先进性。而在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的时候,国外的疫情却开始大规模扩散,这样一对比,我觉得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克时艰。于是,我再一次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也很荣幸地成为了“火线入党”的一员。能够医院入党,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我以后会进一步向党员同志看齐,希望能够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服务。 Q:对您而言,医院的每一个日夜也是一次次难忘的经历,您能给我们讲讲病区内体现出人文关怀或者人文精神的故事吗?A: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在医院护理部主任杨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直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医院也是如此。当时医院大后方为我们前线的医护人员写了很多卡片,也寄了香囊等一份份小小的礼物;杨艳老师将她的一个小猫形状的抱枕也寄来了前线,我们就把它送给了一位病情比较危重的患者。对我们来讲这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后来这位患者告诉我们,他收到猫抱枕后觉得“猫有九条命”,感到这个礼物象征着他一定会有很大机会活下去,可以说是猫抱枕给了他很大的鼓舞,让他也更加努力地活下去。其实,虽然是在重症监护室里,但有许多患者也是有意识、可以讲话的,他在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时,其实内心还是非常恐惧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对他们做好心理护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这些都是我们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大家有没有在新闻上看到一张援鄂医生陪患者看夕阳的照片?图片的配文是“人间值得”。我记得那一天刚下中班,是凌晨1点多的时候,坐班车回酒店的路上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真的是非常感动。我们不仅仅是去救助患者的生命,还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即使不幸罹患新冠肺炎,人间也是值得的。 Q:这次援鄂,让您感到最有收获、对自己成长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呢?A:这次的收获还是很多的。最直接地来讲,我们收获了许多患者治愈出院的笑容。另外,也收获了许多“战友”情谊——医院、各个科室,也许我们从来都不认识,医院就成了战友。这也是我第一次直面疫情,所以我也收获了许多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院感防控的知识,收获了做事要细致、严谨的心态。我觉得我收获很大的还有这样一种家国情怀,能够为国家奉献自己,也是我整个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Q:回顾抗疫的过程,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又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A:我觉得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当时报名的时候,其实他们还是很担心的,也比较反对,不愿意我去从事一项风险很大的工作。但是经过了和他们的深入交流,我还是很感谢父母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允许我加入到奔赴一线的队伍中去。我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另外,其实我还想感谢各地的医务人员,在国家面临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他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报名,参与到这样一场“人民战争”中——可以说,此次疫情防控就是一场人民战争,我们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就是战士。我觉得还应该感谢的是武汉当地的人民,我们在武汉遇到过一些人,他们可能觉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就会很愧疚;但其实就像钟南山院士所说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正是有了全体武汉市民能够自觉隔离、能够听从党中央统一号召做好居家个人防护,也是此次疫情防控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也需要真真正正地向武汉人说一声感谢。 Q:最后,您能送给我们这些在读学生一句寄语吗?A:我觉得可以用最近蛮火的一句话来作寄语,或是与大家共勉:“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这句话用在我们护理行业同样如此,对于我们新一代青年,或者是对于我们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你怎么样,护理便怎么样;你是什么,护理便是什么。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护理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延长护理的广度、拓宽护理的宽度,为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访谈人/杨嘉蓉、周文琳、王艺茹 访谈时间/年5月23日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逆行者”访谈系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eishene.com/lszxx/5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院医院建设,航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