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节气来去,向来都是安静的。静静的来,又悄无声息的去。一个不留神,就流水一样走远。任你惆怅也好,嗟叹也罢,都不会再回来。

只有惊蛰例外,它以一声雷响,显示了一个节气的力量,不再那么安静,那么轻柔,一个“惊”字,单刀直入,风卷残云势如破竹,一路席卷而来,蛰伏了漫长一冬的生灵,就这么一个接一个地被惊醒。

你看,一声雷起,蛇也应声而起,蚯蚓、虾蟆也跟着爬出来了。从天上到地下,从让人敬畏的龙蛇,到泥土里深藏的弱小,没有谁,能敌过这一声雷。

惊蛰分三候

一侯桃始华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

惊蛰,惊的是虫,亦是人的心。

韦应物在《观田家》里,吟出了“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惊蛰,意味着春耕的开始。看着农人,整天起早摸黑地忙,家里却没有隔夜的粮食,劳役也是没完没了,而自己不从事耕种,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所以,陶渊明在《拟古九首其三》中,写下了“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东隅的雷声,惊醒了蛰伏的虫,草木一派生机,燕子也飞回来了。而归隐后的门庭,人声冷落,日渐荒芜。于是,以燕子相问的口气,托言不背弃之义。

它穿透这纷繁的世界,穿透这看似蛰伏实则迷茫的刹那——有这雷声,人的心,可以清醒冷静,并将自我与周遭隔开,以一种旁观的姿态,观察身边的环境,独立地思考,并内省自己。

命名这个节气的人,一定是芸芸众生里的智者,最早洞悉了天道玄机,以“惊蛰”二字,缴了人的械,心里疯长的草,以及不可遏制的心魔。

“春”与“二虫”联合起来表示“在春雷响过之后纷纷结束冬眠,出来活动进食”,部首为虫,本义为群虫喧闹,动物闹腾,后形容人愚笨讲真,此处描述的的情景,乃“蠢蠢欲动”最为贴切。

蠢,这个字不就是形容惊蛰后人的状态吗?一是春困,二是发春。

气血不足的人,容易春困;气血充足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容易发情。所谓精“虫”上脑,这个“虫”和自然界的蛰虫,是不是相对应?各位单身青年,要好好借助天时,在春天是最容易脱单的,也是好孕时节!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

除此之外惊蛰还有些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雍正年间,晋商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观田家》吧!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观田家

韦应物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
白淀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eishene.com/lssb/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