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作者简介:葛恒

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八批、医院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编者按

2月19日——4月6日这48天,我院心内科心内科医师葛恒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支援武汉,在此工作期间,他用文字记录着工作生活的点滴,一共写下了9篇日记,广受各大媒体好评,现作汇总方便阅读,了解支撑着他的力量和记忆深处的片段。

01

1、《出征》

突然接到集结出发的命令,虽然有所准备,但依然有些忐忑。面对传播性如此之强的病毒,想到如此众多的医务人员感染和疫区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心中也有些打鼓。但身为医生的职业豪情很快占了上风:“为国尽绵薄之力,救民与魑魅魍魉”,此时不正是医者冲锋陷阵的时刻吗。能够亲身参与如此特殊的抗疫战斗,如能凯旋,也是将来一辈子医学生涯值得纪念的篇章。

家人的不舍是难免的,但无论父母还是太太都深明大义。“既然征召,就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女儿也一蹦一跳的跑过来:“那我给学校画的抗疫小报上的医生可以标注爸爸了”。心中不禁一暖,为了女儿,自己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逆行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心内科全体动员为大家准备物品。我们的大秘周笙衡和几位护士长带领护理部同仁和文秘同事做了大量工作,好多同事如李峥,刘佳俊,何杰,丁嵩,应小盈等通过私人关系拉来了大笔捐助。沉甸甸的包裹满载大家的情谊,也是我们心中最坚强的后盾。党支部和科室领导迅速制定了出征队员家属保障方案,为大家解除后顾之忧。

出征仪式简短而热烈,同事们真挚的眼泪、亲切的握手和深情的拥抱让大家终身难忘。正如陈国强院长讲的,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留下的兄弟姐妹将承载超额的医疗工作任务。所以不是只有我们去前线,而是科室全体奔赴战场。

大巴挂着“仁济援鄂医疗队”的标语出发,一路上,警车开道,路过的每个道口,阿sir们都向我们敬礼致敬。上海机场宣布餐厅为大家免费开放。候机坪上,机场员工站成一排手举标语为我们送行。东航派出了“全明星”机组。飞行员和所有的乘务员都是全国劳模,这一切无不令我们动容。这至高的礼遇代表了各行各业抗疫战士对医护人员的期待,我们也唯有以努力的工作回报。

我们出征了,加入到全国3万“医务逆行者”的行列。我们相信,“仁至疫尽”,我们相信,雷神山打怪必胜!

02

2、《初见雷神山》

年2月20日武汉多云

雷神山是什么山,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乍一听都以为是西游记中某个仙地。又或许在中国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的确存在这样一座山。然而,在繁华无比的武汉,却在短短三周内横空出世两座举国皆知的“名山”;火神山和雷神山。这不是地壳造山运动的奇迹,而是一场席卷神州的大疫情催生出的产物。

然而,直到几天前,我也和多数人一样,对它的位置、模样一无所知,甚至和很多人一样,猜测它真的建于一座山上。直到车子穿过重重警戒点,眼前空旷的平地上出现了一排排白色的低矮建筑物,眼前不断映入“雷神山”的标牌,我才确信,雷神山原来真的是平地上的一座“山”。

雷神山还在扩大,建筑工人们忙忙碌碌,不同的是,所有人都被白色的隔离服裹得严严实实,透露出此地的不同寻常。迎接医院的护士长。已经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连续奋战40余天的她嗓音沙哑而疲惫。我们通过一扇小门,鱼贯而入“山体”中。廊道如同放大的金属通风管向不同方向延伸,眼前一片冷冷的银色,我的脑海中飘过了一串场景:军事要塞、生化危机、密室逃脱…..,但不时出现的蓝色指示牌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感染**区,提醒我们医院。

终于来到我们即将工作的地方:指示牌上又加了几个醒目的大字:重症医学病区”。护士长说,这里即将收治武汉最危重的新冠肺炎病人,大家不禁凛然,我们将成为行走在最危险前沿的白衣战士。

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凡有违背人伦法理且犯下不可饶恕罪责者,则将遭受五雷轰顶而毙亡。病毒肆虐,荼毒中华,我们将和几千位同僚一起,撑起雷神山的脊梁,让那雷霆万钧击退恶魔,还这座城市一个朗朗乾坤。

03

3、《我们也是雷神山的创建者》

医疗队进驻雷神山,但接管的病区还空空如也。疫情紧张,上级的死命令已经下达:48小时内必须开始接收病人。医院边建边开,后勤系统已经长期超负荷运转,按照常规流程等待物资配送肯定无法按时开工。怎么办,坐等吗?NO,NO,NO,这不是阿拉上海的腔调。队领导果断决定,全队角色转换,先做雷神山的建设者。

队员们被分成不同小组,在护士MM的带领下前往仓库领取物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家也不知开设一个病区居然需要堆成山的物资!我们要把各种物品运送到停车场,协助工人们装车,然后赶回病区,协助卸车,再搬运到病房,拆箱,登记,安装,摆放到位。

大家在医学上都是一把好手,在干体力活上一开始可颇有些差别。一个小兄弟居然把拖货平板车玩的贼溜,我心里暗想他学医之前是不是拿过蓝翔的文凭。我和队友周勇医生虽然也想尽力跟上90后们青春的步伐,但很快变得沉重的呼吸还是暴露了我们自以为被口罩帽子遮盖的年龄。但长者胜于智啊,我们很快找回了自信。在去一个偏远仓库领取五台血透仪的任务中,我俩运用“跷跷板”技术搭桥铺路,成功的让贵重的设备安全翻越几道管线构成的路障,顺利运回。带队美丽姑娘的雀跃让我们颇感得意。

很快,伙伴们都开始汗流浃背。我和周医生对视了一下:脏兮兮的蓝外套,白色的粗纱布手套,泥泞不堪的鞋子。“你说,我们现在是不是最帅的蓝领呀?”我摆了一个“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姿势。“那他们就是最美的白领了”,周医生笑着指指,夕阳下,一群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建筑工人仍在热火朝天的奋战。是啊,在国家面临巨大卫生危机的时刻,岗位的概念已然模糊,所有人唯有力尽所能。无论挥洒在病房外还是病床边,将来的我们都会为今天流下的汗水自豪,因为我们都是雷神山的创建者。

04

4、《穿白袍的“软件工程师”》

雷神山上,一切都是雷厉风行。这厢边队员们手扛肩挑将堆积如山的物资领回监护室(ICU),开箱、登记、摆放;那厢边一群人紧锣密鼓的开发研究ICU的“软件”,如何真正开始医疗运转。

“编程人员”来自几个部门,张继东院长带领的队部、蒋捍东主任领衔的ICU核心小组、奚慧琴主任负责的护理部,还有傅小芳主任管理的感控团队。

工作千头万绪。功能区设置、感染防控、排班方案、医疗工作流程、后勤保障。任何一项出现问题系统就无法运转,甚至造成医护人员感染的严重后果。

反复的实地勘察,记号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原先考虑疫情防护需要而设定的“线上会”很快就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圆桌会”。但“众人捧薪火焰高”。令傅小芳老师苦笑的线下碰头会迅速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一个个问题被迅速处理,各项流程逐步清晰。

傍晚,ICU硬件终于准备停当。看着疲惫的队员,“软件系统”究竟何时上线?张院长给大家鼓劲,希望大家发挥战时精神,咬牙坚持,20点准时让ICU“开机运转”,在正式收治病人前充分暴露问题,保障医疗安全。各组医疗队二话不说,纷纷确定当晚班次名单:党员优先,男士优先。已经工作了一整天的ICU核心组全体成员继续留下负责试运行工作。

19:30,夜班全员按照规定加装防护设备,进驻工作岗位。医疗组检查信息系统,一次次模拟收治患者后的诊疗流程;护理部演练病床分工、患者转运和特殊护理防护;感控组按照实战要求严格检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穿脱动作。兼职后勤组调试对讲机和查房PAD、制定穿梭巴士时间表和订餐流程。尽管是空转,但系统内的Bug被一个个发现并解决。

旭日东升,接班的队员们鱼贯而入。“系统”的补丁已经安装完毕,等待实战的检验。

05

5、《三重门》

年2月26日武汉阴

眼前是一道双重门。

第二道紧闭着,第一道徐徐打开。

穿着密闭的隔离服,戴着护目镜和面屏、套着双重口罩和手套,我缓缓进入两门之间的隔仓。周围很安静,我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和沉重的呼吸。

身后的门又徐徐关上。向前,推开那扇门,就进入了真正的战场。

其实在我心里还有一扇门,就像站上蹦极的高台,恐惧油然而生,我似乎能看见病毒们在空中飞舞,听见它们“砰砰”的敲着门,挑衅地说:“走开,给你健康!”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病毒消失了,病人们出现在眼前。他们的身体正在被毒害,他们的眼神中是对生的渴望。他们不是人见人怕的疫源,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背后更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要去救他们!”医务人员的使命感彻底碾压了恐惧,心中的门消失了,我推开了最后一道门。

“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么伟大的事情”。---潘晨卿护士。

“想象自己是马上要进雷区的‘拆弹专家’,忐忑又期待”---吴恒趋医生。

“进门前内心无比紧张,但又想加入里面的小伙伴们”---翟佳丽护士。

“一直在默念给我的呼吸机参数调整方案,然后就进去了”。---孙嘉腾医生。

“一直在告诫自己防护不松懈,遇事不慌张。”----尹婷护士

“直面病毒肯定有点害怕,但作为医生,我很想真正接触病人。”---杨帆医生。

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高光时刻,我们一个接一个推开了三重门,完成了最美的逆行。

06

6、《火线为“倌”》

年2月29日武汉,多云

中央下发文件,要在抗击疫情的火线中提拔干部。虽然离开文件定义的干部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借着政策的东风,出征前我就得了两个头衔:心内科派出队员的小队长和临时党小组组长。

初授官印,心情激动。但工作千头万绪,实在感到独木难支。所以抵达武汉后,我赶紧在队内分封诸侯。沈珑医生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被任命为首席物资官(CMO),负责小队内物资的调剂和管理;应小盈医生早起晚睡,勤刷手机,被任命为首席提醒官(CNO),负责向队员发布每日安全提示、天气预报并转发各种通知。周勇医生是军转干部,战友遍布四方,被任命为首席关系官(CRO),负责联络接应,解决队员在武汉的突发困难。许莉护士长耐心细致,打针轻柔,被任命为首席健康官(CHO),负责为大家定期应用预防性药物。

而在整个仁济医疗队,各类“官员”也纷纷涌现。施阳是杂货店的店长,一边招聘老板娘,一边向队员发放生活物资;上海医疗队联络员庄捷老师开设了定制美发店,自任“发型总监”,主打“卤蛋头”的修剪;张继东领队兼任“婚庆公司”的CEO,帮着张罗队内同行伉俪的“最美婚礼”。其他还有后勤保障官、艺术总监和各种医疗护理组长,队内顿时“冠盖如云”。

我们的CRO周勇医生提醒我:“你可不能飘飘然有官本位思想,其实我们当的是‘倌’”。我立刻去查字典。“倌”者虽音同“官”,却指负责某种杂役的人。我们这些自封的C*O,断然没有电视中衣着光鲜的形象,也没有呼啦啦的跟班,却个个乐呵呵的奔前顾后,尽力去完成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职责。“倌倌相护”,我们手挽手联结在一起,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争。

07

7、《有温度的社交圈》

年3月12日武汉,多云

疫情下的社交多了很多规矩,在天天密切接触新冠患者的医疗队员之间更是如此。第一不能聚众不能串门,一切尽量在“云”端解决。可偏偏队内各种会议时,大家还是喜欢围桌而坐,顶多每个人之间隔开一个空位,似乎非得聚在一起才能直抒胸臆。第二不能摘下口罩,于是彼此眼神的交流变得格外重要。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样的交谈果然更加真挚热情。先生们私下里闲聊,都说突然发现很多女生的眼睛长得好美,当真有如盈盈秋水,娇媚百态。然而,即使看得心头小鹿乱撞,也实在说不出口请揭下口罩,一睹芳容,只能悻悻然在肚子里哼唱着“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能辨别出这明媚的双眸。

学术交流是融入医务人员骨髓的习惯。和留守在上海只能观看线上会议的伙伴们相比,队里的学术社交可谓丰富多彩。医院各大科室医护骨干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eishene.com/lszxx/5911.html